高中一年级地理上册期中要点是智学网为大伙收拾的,要点是指“让其他人看完能理解”或者“通过训练我能学会”的内容。
1.高中一年级地理上册期中要点 篇一
地球的运动
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自转:自西向东,恒星日,各地相等15°/小时,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:自西向东,恒星年,日前点快,远日点慢,平均1°/日。
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、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,周期为一个回归年。
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。经度每隔15度,地方时相差1小时。
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,南半球向左偏,赤道上不偏转。
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,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,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,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
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区域明显。夏天是一年中白昼较长,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,冬天反之。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。
2.高中一年级地理上册期中要点 篇二
冷热不均引起大方运动
大方的受热过程
太阳暖大地,大地暖大方。地面是近地面大方主要、直接的热源。
a)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用途:吸收用途,反射用途,散射用途
b)对地面的保温效应:大方逆辐射
热力环流
因为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,是大方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。
大方的水平运动
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,则风力越大a)在单一水平充气压力梯度力用途下:风向垂直等压线,指向低压b)在水平充气压力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用途下:风向与等压线平行c)在三个力用途下: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一直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
3.高中一年级地理上册期中要点 篇三
热力环流的性质特征
(1)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——垂直气流上升――低充气压力(气旋)——阴雨
(2)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——垂直气流下沉――高充气压力(反气旋)——晴朗
(3)垂直方向的气温充气压力分布:随海拔升高,虽然气温减少,但空气变稀,充气压力减少。
(4)来自低纬的气流——暖湿
(5)来自高纬的气流——冷干
(6)来自海洋的气流——湿
(7)来自国内的气流(离陆风)——干
(8)两种性质不一样的气流相遇——锋面——阴雨、风
4.高中一年级地理上册期中要点 篇四
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:
昼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大于零,值出目前正午,即地方时12点时。
夜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小于零,最小值出目前子夜,即地方时0点时。
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零。
正午太阳高度:
太阳直射那一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°。
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纬线有两条,这两条纬线分布在直射纬线的两侧,与直射纬线的纬差相等。
某一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°减去该纬线与直射纬线的纬差。
二分二至太阳高度分布规律:
春分时,太阳直射赤道,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°,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渐渐减小。
夏至时,太阳直射北回归线,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°,北回归线以北区域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值,南半球达到最小值。
秋分时,太阳直射赤道,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°,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渐渐减小。
冬至时,太阳直射南回归线,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°,南回归线南北区域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值,北半球达到最小值。
5.高中一年级地理上册期中要点 篇五
昼夜交替
1.昼夜现象产生是什么原因——地球不透明、不发光;昼夜交替产生是什么原因——地球自转。
2.晨昏线的判读: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,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,说明该线是晨线,反之是昏线。
3.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:相交且平分,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。
4.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:垂直且相切,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。
5.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:0°~23°26′
6.太阳高度的分布:昼半球上>0°,夜半球上<0°,晨昏线上=0°。
7.昼夜交替的周期:一个太阳日=24小时
6.高中一年级地理上册期中要点 篇六
褶皱的定义
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用途下,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,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,叫做褶皱。
褶曲的基本形态
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,即褶皱的一个弯曲。
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:背斜和向斜。
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,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。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,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,两翼岩层较新;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,两翼岩层较老。
在地貌上,有时背斜发育成山岭,向斜发育成谷地。但,不少褶皱架构背斜的顶部因遭到张力,常被侵蚀成谷地,而向斜因为轴部岩性坚硬不容易被侵蚀,反而形成山岭。
褶皱山
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,统称为褶皱山。
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。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,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,与横贯亚欧国内中南部的阿尔卑斯—喜马拉雅山系等。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。
7.高中一年级地理上册期中要点 篇七
1、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是什么原因
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:稳定的光照条件,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。
地球适合的自己条件:日地距离适中,体积水平适中,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海洋的形成。
2、太阳活动标志:黑子
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:对地球气候的影响、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、对地球磁场的影响。
3、自转地理意义:
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;
②产生地方时差异;
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;
④地球椭圆体的形成。
4、公转地理意义:
①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;
②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;
③四季的交替;
④五带的分布。
8.高中一年级地理上册期中要点 篇八
宇宙中的地球
1、天体系统的级别:总星系——银河系——太阳系——地月系。
2、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:
昼夜交替: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——晨昏线——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——太阳高度是0度——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。
地方时差:东早西晚,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。
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:赤道上不偏,北半球右偏、南半球左偏。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。
3、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。
地球内部的圈层依据地震波的特征划分为地壳、地幔、地核三个圈层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组成,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,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。
外部圈层:大方圈、水圈和生物圈。
9.高中一年级地理上册期中要点 篇九
1、地理环境包含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。自然地理要点包含气候、水文、地貌、生物、土壤等要点。
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、岩石圈、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,生物对地理环境有哪些用途,归根结底是因为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用途。
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有哪些用途: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,促进化学元素迁移;改造大方圈,使原始大方渐渐演化为目前大方;改造水圈,影响水体成分;改造岩石圈,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,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。
环境创造了生物,生物又创造了目前的环境。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,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。
地理环境各要点相互联系、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,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。举例:国内西北内陆——因为距海远,海洋潮湿气流很难到达,形成干旱的国内性气候——河流不发育,多为内流河——气候干燥,流水用途微弱,物理风化和风力用途显著,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,植被稀有,土壤发育差,有机质含量少。
2、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:
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: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——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,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。比如: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,其两侧随纬度升高,是热带草原带、热带荒漠带。
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:受海陆分布的影响,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国内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,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。比如:中纬度区域从沿海到内陆出现:森林带—草原带—荒漠带。
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:在高山区域,伴随海拔高度的变化,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情况差异非常大,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。举例:赤道附近的高山,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像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。
10.高中一年级地理上册期中要点 篇十
地球运动规律
注意从绕转中心、方向、周期、速度和地理意义等方面比较自转与公转的差异,侧重理解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、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等难题内容。
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,因此能看到北极星的地址一定在北半球,且看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纬度。
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,虽然从南、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时针方向不同,但都是自西向东。
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日前点与冬至日、远日点与夏至日有什么区别。